2016香港.美東論壇
- 主題:「我們中國人的抗戰史:中華民族抗日戰史」論壇
- 時間:2016年8月13日、9月23日 - 25日
- 地點:香港.紐約.費城.華盛頓
- 主辦: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
- 合辦: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故郝柏村前院長開幕致詞
抗戰歷史真相的首要課題-誰領導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戰場最廣的人類浩劫,但其始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華民國對日本的反侵略戰爭,而終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故中國戰場以單一國家而言,是二次大戰歷時最久、戰場範圍北以山海關為起點,至緬甸同古達五千公里(航空距離約3300公里),東自山東半島起,西至緬北印度邊界長達三千五百公里(航空距離約2800公里),戰場面積在七百萬平方公里以上,地面戰火僅外蒙、新疆、西藏未波及,戰線綿延達一萬公里以上,平均每一公里部署四百人兵力,即每十公尺四人,流血犠牲的無名英烈達二千萬人,平均每公里傷亡二千人,而戰後勝利的成果豐碩:
- 1.收復所有失土
- 2.取消百年來不平等條約
- 3.中華民國由次殖民地躋身四強之一的國際地位
- 4.終結了數百年來帝國主義的全球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壯烈輝煌的一頁歷史,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精神資產。
這一頁光輝的歷史,因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九年失去大陸治權,致使抗戰真相被隱埋,甚至扭曲了。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二次大戰前十六年(一九二一年)就提到,「國際間的大戰是免不了的,是白種人與白種人分開來戰,黃種人與黃種人分開來戰,是被壓迫者和橫暴者的戰爭,是公理和強權的戰爭」,又說「將來白種人主張公理和黃種人主張公理的,一定是聯合起來,總免不了一場大戰,這便是世界將來戰爭的趨勢」,這完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準確如神的預言。
中華民國是二次大戰亞洲戰場的主角,也是唯一以貧窮落後分裂的國家,對付世界第一流強權日本侵略的戰爭,其作戰的本質正如國父所說,是公理對強權,完全展現民族主義精神,在蔣委員長領導下發揮到淋漓盡致,致全民不怕流血犠牲,不怕流亡飢餓,没有人想到待遇、想到休假、想到退休金。而其他參戰國都是已開發國家,實際上是爭霸權而已。
抗戰勝利已逾七十年,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若干年,由於國共內戰的關係,勝利的共產黨不願提失敗的國民黨風光歷史,這是人情之常,可以理解。現在參加抗戰、內戰的一代都已進入歷史,一個現代化政權的後代,在情感是没有包袱的,應是將抗戰歷史真相大白的時候了,這不但無損當政者政權聲望,更能增益當政者的庸容大度,因此我們說抗戰歷史必須基於以下基本立場:
- 一、 站在全中華民族的立場,非某一黨派的立場。
- 二、 站在學術良知的立場。
- 三、 站在客觀的歷史真相立場。
- 四、 站在戰略層次的立場。
全世界的炎黃子孫世世代代必須了解,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國際地位是世界五強之一,具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中國人真正地站起來了。
主因就是八年抗戰勝利了,我們必須了解在一九三七年,中國以一個貧窮落後且分裂的國家,何以竟能經八年苦戰,戰勝已現代化的日本帝國主義,其原因是:
- 一、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團結了中華民族,在蔣委員長領導下,凝聚了抗戰到底的全民意志。
- 二、 面對抗戰陣營內外的逆流,如汪精衛投降、國共摩擦,以及國際間先由我國單獨抵抗日本四年,面對日本的誘降,以及聯盟作戰後的先歐後亞戰略,蔣委員堅持抗戰第一、抗戰到底的立場。
- 三、 中國地廣人眾,且為農業社會,只要農產豐收,即可支持長期抗戰。
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没有蔣委員長的領導,就没有抗戰勝利,就没有今日中國人在全世界站起來的地位。
如果蔣委員長採取汪精衛的投降路線,則中日聯合的陸權,可能與德國合擊蘇聯,則軸心國控制了整個歐亞的陸權,與英美海權對抗,日本無必要偷襲珍珠港,中國永遠淪為日本的附庸,何來今日地位?
一九四五年至四九年的內戰,是抗戰勝利後的事;老實說,没有抗戰,就没有中共的內戰勝利。
事隔七十年,研討抗戰歷史真相,首先必須確立誰領導抗戰?現在以正式的歷史文件作一證明。
- 一、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書。
- 二、 中英美開羅會議宣言。
- 三、 中美新訂平等新約。
- 四、 中英新訂平等新約。
- 五、 在華日軍向蔣委員長投降降書。
- 六、 聯合國憲章創始國簽字原件。
本人為抗戰老兵,當時階層甚低,自無貢獻可言,但以身歷其時,回顧往事,歷歷如昨,益以研討蔣委員長八年抗戰的日記,以及本人軍事戰略的素養,自以傳承抗戰歷史真相於年輕世代為使命。幸會諸君,故首以抗戰領導權真相提供參考。
重現抗戰歷史真相的時機,不能再拖了,本人年已近百,尤盼有生之年,看到大陸官方或民間能公開舉行抗戰歷史論壇,實事求是,客觀定調,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珍貴精神資產,自當永遠流傳於後世。


故郝柏村前院長畢幕總結報告
八年抗戰的關鍵戰略
時間是抗戰前後的核心問題:
一、 抗戰前如何爭取抗戰準備時間:
- (一) 基本政策-對日採取忍讓,對內採取安內攘外。
- (二) 日本採取局部衝突,逐次蠶食:
- 1. 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淞滬戰役歷時3個多月,達成停戰協定。(1932年1月28日至5月5日)
- 2. 一九三三年,長城各關口戰役歷時3個月,達成停戰協定。(1933年3月1日至5月31日)
- 3. 一九三二年,成立「滿洲國」。(1932年3月1日)
- 4. 一九三五年,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1月25日)
- 5. 華北特殊化,何應欽離開北平,宋哲元主持華北政務委員會。
- (三) 軍閥藉口抗日,實為反蔣:
- 1. 一九三一年,中共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1月7日)
- 2. 一九三三年,福州閩變。(1932年11月30日至1933年1月21日)
- 3. 一九三二至三五年,江西五次圍剿。
- 4. 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兩廣事變。(1936年6月1日至1936年9月中旬)
- 5.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內戰停止。
- (四) 抗戰前,中央嫡系部隊為1D、2D、3D、9D、11D、25D、36D、87D、88D、軍校教導總隊(相當一個師)、財政部稅警總團相當一個師,共約十一個師,空軍飛機314架、海軍艦艇57艘,5萬9千噸。
- (五) 抗戰前,軍閥割據的兵力:
- 1. 馮玉祥舊部約十個師,分由韓復榘、孫連仲及宋哲元指揮。
- 2. 山西閻錫山約十個師。
- 3. 陝西楊虎城三個師。
- 4. 張學良東北軍三個軍(49、51、53軍)約十個師。
- 5. 西北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共六個師。
- 6. 四川各軍閥至少十個師。
- 7. 雲南龍雲三個師。
- 8. 延安三個師。
- (六) 抗戰開始前,中央嫡系在西北僅控制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西南僅控制貴州省(主席顧祝同) 。
- (七) 抗戰前,日本軍力:
- 1. 陸軍常備師團十七個,兵力199萬7千人,戰車1,000輛(一個師團戰力超過我五個師)。
- 2. 海軍艦艇1千艘(含航母10艘),總計190萬噸,我僅為其3%。
- 3. 飛機2,700架(海軍1480架、陸軍1,220架),我僅為其九分之一。
二、 抗戰後雙方基本戰略:
- (一) 日軍:採速戰速決戰略,三個月內殲滅中央嫡系部隊,然後與割據軍閥分別妥協,控制全中國。
- (二) 國軍:採取持久戰略,抗戰到底,絕不中途妥協,確保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 三、 日軍如採取津浦平漢路,由北向南的作戰主軸,先奪取漢口,分割華東、華西,再由武漢東下,奪取京滬,蔣委員長無法在沿海省分建立長期抗戰基地,日軍可能達成三月亡華目標。
- 四、 全面抗戰既無法避免,蔣委員長此際最痛苦者,為長期抗戰的基地尚未部署完成,如何爭取時間?完成抗戰基地的部署,為抗戰初期主要戰略目標。
- 五、 為達成此目標,嫡系部隊主力均在江南,故必須將日軍由北向南的作戰主軸,改為由東向西。故發動淞滬會戰,誘使日軍主力到江南,由東向西採取攻勢。
- 六、 淞滬戰役的戰略意義:
- (一) 誘使日軍主力十個師團用於淞滬,達成轉變作戰主軸的戰略目標,且減輕華北及武漢側翼的壓力。
- (二) 國軍精銳與敵僅在淞滬即硬拚三個月,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
- (三) 打出全民抗戰到底的信心。
- (四) 贏得國際的同情,並認識我戰力與戰志。
- 七、 處決韓復榘的戰略意義:
- 全面抗戰雖展開,但割據軍閥仍心存觀望,違抗軍令;山東省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不遵命令,不戰而退被捕,於武漢處決,警告觀望軍閥的戰略意義甚大,隨即川軍師長王銘章在津浦線滕縣陣亡,而孫連仲部堅守台兒莊,獲致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 八、 黃河決口的戰略意義:
- 一九三八年徐州會戰後,日軍以裝甲部隊沿隴海路平原地區急速西進,國軍無力阻敵,被迫於六月九日黃河決堤,阻敵西進,勝兵百萬;但人民犠牲慘重,使鄭州、洛陽能多守三年,亦減輕武漢左側翼的壓力,逼使日軍主力轉由大別山區西進,爭取保衛武漢時間,達成部署抗戰基地四川的目標。
- 九、 拒絕德使陶德曼調停的戰略意義:
- 淞滬會戰後,日方以戰勝者自居,由德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圖誘蔣委員長接受廣田三原則,蔣委員長以先恢復七七事變以前態勢為先決條件,汪精衛雖因而投降,未影響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的決心。
- 十、 山西南部中條山山區戰場,堅持控制黃河渡口的戰略意義:
- 山西中條山十萬守軍,在黃河北岸複雜地形中苦守三年,使黃河北岸日軍主力不敢輕渡黃河,鄭州、洛陽中原重鎮國軍能堅守三年之久,穩定了華北戰場。
- 十一、珍珠港事變前,蔣委員長堅拒中國戰場停戰半年的戰略意義:
- 日本派來栖特使在珍珠港事變前赴美談判,曾有在中國戰場停戰六個月的日美妥協擬案,蔣委員長知悉後,對美方強烈表示,拒絕停火六個月擬案,使日本迫不急待而偷襲珍珠港,達成中美聯盟抗日,確立了最後勝利,中華民國正式成為二戰四強之一。
- 十二、蔣委員長堅持抗戰第一、抗戰到底,對二戰的戰略影響:
- (一) 阻止了日軍西進,使蘇聯避免了兩面作戰。
- (二) 使澳洲及印度免於戰火的摧殘,成為美軍在太平洋的反攻基地。
- (三) 在中國戰場拖住百萬日軍,使其無法轉用西太平洋地區,有助美軍反攻。
- (四) 有助於盟軍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
以上幾項關鍵性戰略,任何一項失着,都可能導至二戰及抗戰全盤皆輸。
凡此都是蔣委員長永垂不朽的歷史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