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至1945年
1941年
1月24日,日本為掠奪豫南白河與唐河流域之物資作為給養,以維持其持續戰力,於本日發動豫南會戰。日軍第十一軍與華北方面軍沿平漢路發動攻勢,國軍第五戰區先避戰轉進,待日軍深入,再予攔截側擊。此期間,日軍因行動紊亂,統合戰力無法發揮,戰果有限。國軍乃於2月6日開始反攻,日軍次日開始退卻,至13日退抵信陽原陣線,會戰結束。
3月15日,日軍為擴大江西西北部之佔領區,俾利爾後對長沙之攻略,於本日以第十一軍於南昌向西發起攻勢,欲圍殲國軍於上高以東地區。國軍第九戰區本機動防禦原則,於上高以東部署三道持久陣線,並在上高構築最後抵抗陣地,準備守勢持久,相機反擊。此期間,國軍第七十四軍堅守上高,日軍猛攻不下。待國軍三個軍之戰略預備隊抵達戰場後,即對日軍形成東西約十五公里,南北約五公里之反包圍圈,有一舉圍殲日軍之可能。日軍因此而被迫撤退,至4月9日,國軍追擊敗退日軍至贛江以西,會戰結束。
4月13日,日本與蘇聯簽訂在戰爭中相互保持中立的「互不侵犯條約」。
5月7日,日軍為確保在晉南地區之行動自由與擊滅中條山之國軍游擊隊,自4月中旬開始,從華北、華中抽調兵力,向中條山南北之線進行戰略集中,並於本日以垣曲渡河點為目標,對中條山國軍發動攻勢,是為「晉南會戰」,又稱「中條山會戰」。國軍受山地補給與聯絡困難限制,戰力難以發揮,至6月2日,國軍主力退出中條山,一部轉入地下,與黃河南岸保持聯絡,繼續從事游擊戰,會戰結束。
6月,中國因顧慮自仰光出海之國際補給線遭日軍截斷。自本月起,已在滇緬邊境陸續完成三個軍之戰略集結,待命入緬,要求先期在仰光佈防,但遭英方拒絕。
6月5日,日本對重慶實施為時五個小時的密集夜間空襲,造成二千五百名以上,躲在防空隧道避難的民眾,因窒息與相互踐踏致死的慘劇,是謂「六五隧道慘案」。
8月1日,來華援助中國抗戰的「美國空軍志願大隊」(又稱「飛虎隊」)於本日正式成軍。
9月17日,日軍欲擊滅或削弱國軍第九戰區戰力,以消除其「南方作戰」之後方顧慮,乃於本日由第十一軍約十二萬人兵力,概沿粵漢鐵路兩側前進,再次以長沙為目標,發動攻勢,是謂「第二次長沙會戰」。國軍原欲誘敵深入,再於側翼實施反擊,因計畫與行動脫節,反擊效果不彰。
9月28日,日軍以一部攻入長沙,雖旋遭殲滅,但情勢異常緊張。國軍統帥部乃以第三、五、六戰區策應第九戰區作戰,迫使日軍分兵救援宜昌,草草結束對長沙之攻勢。30日,日軍開始撤軍,至10月8日退回原陣線,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美國於次日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軍命駐廣東的第二十三軍第五十八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又命駐武漢的第十一軍向湖南北部發起攻勢,以牽制國軍兵力,使其無法增援香港方面之英軍。然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卻私自將計劃改為「深入作戰」,意圖攻略長沙,遂於12月24日爆發第三次長沙會戰。
12月9日1900時,國民政府對日本發表宣戰文告,正式對日本宣戰,並與德國及意大利立於戰爭地位。
12月22日,英、美高層在華盛頓召開「阿卡迪亞會議(Arcadia Conference)」,決定採取「先歐後亞」戰略,中國力爭無效。
12月24日,日軍第十一軍越過新墻河,向長沙方面進攻;國軍採「數地持久」,逐次向周邊山地及長沙主陣地退卻,以誘敵深入。
12月31日,美、英、荷組織「南太平洋最高統帥部」,美國總統羅斯福電請蔣中正委員長成立「中國戰區(包括泰國與越南)」,並建議蔣出任戰區統帥。
1942年
1月1日,以中、美、英、蘇為首的二十六國,於本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共同宣言》,又稱《二十六國宣言》;與此同時,中、美、英、蘇四國分別由宋子文、羅斯福、邱吉爾與李維諾夫,於羅斯福辦公室,簽署《反侵略共同宣言》,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1月4日,國軍第九戰區於日軍進攻長沙方面且與國軍進行巷戰時,以先期轉進至周邊山地的各軍,於本日統一發起反擊,原先準備應援香港英軍作戰之第九戰區四個軍,亦於此時趕抵長沙,加入作戰序列。次日,日軍不支,向北退卻,國軍一路追擊、攔截、伏擊,其在新墻河以南之部隊,全遭國軍殲滅;迄15日,會戰結束。本戰造成日軍五萬七千人傷亡,相較國軍傷亡約二萬七千人,日軍可謂遭受重創,故「第三次長沙會戰」又稱「長沙大捷」。為珍珠港事變以來,盟軍首次獲得的勝利。
1月下旬,國軍編成「中國遠征軍」,以衛立煌為司令長官(4月3日由羅卓英接任),轄三個軍、九個師,兵力約十萬人。
1月31日,日軍第十五軍攻佔緬甸南部大港摩爾門,緬甸情勢緊張,中國遠征軍始受到英方允許,於2月16日開始分批入緬。
3月6日,美國派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來華,除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駐華軍事代表、指揮在華美軍外,並掌握美國租借法案援華物資的分配權。
3月中旬,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先頭的第二百師與日軍於同古遭遇。
4月18日,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校杜立德率十六架B-25B轟炸機,自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CV-8)起飛,轟炸日本東京,造成日本極大恐慌。日本大本營研判,若中國浙江、福建、江西諸省之機場為美軍所用,將對日本本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且能襲擊其通往南洋之海上運補線,遂決定發動「浙贛會戰」,以期摧毀上述機場,並殲滅地區內之國軍主力。
4月19日,中國遠征軍羅卓英司令長官接到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求援,命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前往援助,於本日擊潰截斷英軍退路的日軍第二一四聯隊,救出被困在仁安羌之英緬軍第一師、裝甲第七旅一部,約七千人,以及在仁安羌油田之工作人員、美國新聞記者與傳教士,約五百人,是為「仁安羌大捷」。
4月29日,日軍第五十五師團攻佔滇緬公路的終點臘戍,截斷國軍補給線,史迪威下令全線撤退。其後,遠征軍主力穿越野人山,退回雲南,一部退向印度。
5月3日,日軍攻佔臘戍後,即一路沿滇緬公路向東進擊,於本日攻入雲南畹町。
5月5日,國軍爆破通過怒江之唯一橋樑「惠通橋」,日軍無法渡越,遂與國軍隔江對峙,至1944年5月國軍反攻滇西為止。
5月15日,日軍第十三軍進襲金華,國軍第三戰區行逐次抵抗,「浙贛會戰」爆發。期間,日軍沿途施放生化戰劑、殺人放火、劫掠財物,地區民眾遇害者,達二十五萬餘人。
5月28日,日軍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於蘭溪,被國軍埋設之地雷炸死,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位戰死之現役師團長。
5月31日,日軍第十一軍沿南潯鐵路轉浙贛鐵路東進,負責防禦之國軍第九戰區部隊亦向南退入山區。第十一、十三軍均沿浙贛鐵路行向心攻勢,至7月1日,兩軍於橫峰會師。此期間,日軍亦派出相當兵力,破壞佔領地區之機場。
8月下旬,日軍破壞機場任務結束,開始向原陣線退卻。迄30日,會戰結束。
1943年
4月,日軍調集重兵,欲一舉擊滅國軍第六戰區兵力,並肅清長江水道,以利對重慶發動攻勢。
5月12日,日軍第十一軍投入十萬人兵力,向鄂西方面發動攻勢,是謂「鄂西會戰」。
5月27日,日軍第十三、三十九師團,在空中支援下,開始猛攻石牌要塞,負責防守要塞之國軍第十一師官兵,在師長胡璉的指揮下,與敵頑抗,日軍最後因傷亡過鉅,放棄進攻。至31日,日軍第十一軍見狀況不利,下令行廣正面退卻,國軍第六戰區隨即全面追擊,收復會戰中日軍佔領之地區,並繼續控制長江航道,會戰結束。
6月6日,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周志開中隊長於四川「梁山空戰」中,一次擊落三架日機。
10月26日,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位在滇西怒江以東的中國遠征軍亦準備收復怒江以西失土,是謂「第二次入緬作戰」。日軍為牽制國軍兵力,使其無法轉用於雲南方面,準備向湖南常德發動攻勢。
11月1日,日軍第十一軍渡過長江,兵分三路,向常德方面發動攻勢。國軍利用地區複雜地形,行逐次抵抗,並以第五十七師固守常德,待機反擊,是謂「常德會戰」。
11月23日,中、美、英三國領導人於埃及開羅召開高峰會議,至25日閉會。決議事項與中國有關者:「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11月24日,日軍主力包圍常德,國軍第六戰區此時亦開始向日軍主力所在之常德附近發動反擊。國軍雖在常德城外與日軍血戰,但因兵力逐次投入,無法發揮統合戰力,為常德解圍。致使城內之第五十七師官兵孤軍奮戰,直至城破之後,又與日軍展開逐屋巷戰,戰至12月3日失守,該師只剩八十三人。
12月9日,第九戰區增援部隊抵達,全線開始進行反攻,於本日收復常德,第六戰區亦轉取攻勢,日軍被迫撤退。至24日,雙方又回復戰前態勢,會戰結束。
1944年
3月3日,中美駐印聯軍(兵力約一萬二千人),在英軍配合下,攻入胡康河谷,9日佔領瓦魯班,重創日軍第十八師團。
4月18日,日軍為「擊敗敵人,佔據湘桂、粵漢及平漢鐵路沿線要地,以消滅敵空軍主要基地,封鎖其行動」,確保本土與南洋間之交通聯繫,制定代號為「一號作戰」之攻勢行動。於本日仿效德國「閃擊戰」,以戰車第三師團及優勢空中武力,於本日在新鄉渡過黃河,向國軍第一戰區發動攻勢,是謂「豫中會戰」。
4月20日,日軍攻佔鄭州後,以一部續向洛陽推進;其第一軍另於5月9日由垣曲渡過黃河,陷澠池,向東進攻洛陽。
5月8日,執行「一號作戰」之日軍第十二軍,與從武漢北上策應之第十一軍,於本日會師於遂平,打通平漢鐵路南段交通。
5月25日,日軍攻佔洛陽,繼續向西推進,於6月2日遭胡宗南指揮之第八戰區部隊阻擋於潼關。至16日,雙方對峙於陝縣、洛寧、嵩縣、魯山之線,豫中會戰結束。
5月21日,國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掩護大軍退卻時,陣亡於陝縣秦家坡,國民政府之後追贈為陸軍上將。
5月11日,中國遠征軍(轄第十一與第二十集團軍)於本日強渡怒江,開始反攻滇西。
5月26日,日軍為賡續達成「一號作戰」目標,於本日由第十一軍投入約二十餘萬兵力,越過新墻河、沅江之線,由北向南採「鉗形攻勢」,意圖奪下長沙與衡陽,是謂「長衡會戰」。
6月16日,日軍開始對長沙發起攻擊,並以一部直撲衡陽。18日,長沙淪陷後,日軍投入四個師團,兵分三路,將衡陽團團圍住;並自6月23日起,對衡陽發動三次激烈的總攻勢。
6月21日,中國遠征軍之第二十集團軍攻佔江苴,光復高黎貢山。
8月2日,中美駐印聯軍攻克密支那。
8月6日,進攻衡陽城之日軍第五十七旅團長摩源吉少將陣亡。
8月7日,日軍攻入衡陽城,與守城之國軍第十軍(由軍長方先覺指揮)展開巷戰。至次日,第十軍以苦守衡陽四十七天,彈盡援絕,全軍傷亡一萬五千餘人,早已超過統帥部所要求的十天期限;為保全有生戰力,方軍長乃向日軍提出「停戰協定」,條件為日軍須確保守城官兵安全,第十軍不出衡陽,保留建制,繼續駐防該城。因日軍亦傷亡慘重,疲憊不堪,遂依方軍長條件,同意停戰。8月10日,日軍入城,「長衡會戰」結束。
8月25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於本日成立「第六方面軍」,由岡村寧次擔任司令官,納編第十一、第二十三軍與越南駐屯軍,以統一指揮華中方面日軍作戰,繼續貫徹其一號作戰計畫。8月下旬,即發動旨在打通由廣西通往越南的陸上交通線,並破壞地區內之空軍基地的「桂柳會戰」。
9月7日,中國遠征軍之第十一集團軍攻克松山,全殲日軍。
9月14日,中國遠征軍之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衝。與此同時,日軍第六方面軍於8月下旬兵分三路,向廣西方面發動攻勢,於本日佔領全州,22日攻入梧州。10月11日,再陷桂平;11月10日,柳州失守,國軍並於次日放棄桂林,當地機場停放之三十架中、美飛機均遭日軍摧毀。
11月3日,中國遠征軍攻克龍陵。
11月20日,反攻滇西之中國遠征軍攻克芒市。
11月24日,「桂柳會戰」日軍於本日攻佔南寧。12月10日,進入廣西之日軍與越南駐屯軍之一部會師於綏淥,象徵其打通大陸交通線之目標已完成,「一號作戰」結束。
12月14日,中美英聯軍攻克八莫。
12月19日,中國遠征軍攻克畹町,將日軍逐出國門,光復滇西全部失土。
1945年
1月27日,中美駐印聯軍與中國遠征軍會師於緬甸芒友,同時也打通了中印公路,該路亦稱「史迪威公路」,中國對外之陸上交通線終於恢復。
3月8日,駐印軍新三十八師攻克臘戍。
3月21日,日軍雖於「一號作戰」中成功打通平漢及粵漢鐵路,但仍常遭受國軍第一、第五戰區之側面威脅,以及鄂北、陝西機場之中美軍機的空中攻擊,遂擬向平漢鐵路以西地區發動攻勢,遂於本日爆發「豫西鄂北會戰」。此戰,日軍投入約十萬人兵力,分由南、北兩路,向豫西、鄂北發動攻勢,國軍第五(負責主戰場)與第一、第十(負責支戰場)戰區共派出四十萬兵力抵抗。
4月8日,日軍佔領老河口,國軍退守西陝口之線。
4月9日,日軍大本營為摧毀位在湘西懷化的芷江機場,以確保在中國大陸之日軍基地與台灣軍事設施之安全,決定發代號為「芷江作戰」的「湘西會戰」,為日本戰敗前,所發動之最後一場會戰。本日,日軍第二十軍共約八萬人之兵力,概沿湘江及湘贛鐵路以西之線,由北向南三並列,進攻湘西,以芷江為目標;國軍第四方面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入共約十八萬人之兵力抵抗之。惟不久即遭國軍阻擋,側背且遭國軍威脅。
4月12日,國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發起反擊;至18日,收復襄陽、樊城與老河口,恢復襄河以西之戰前態勢。之後,國軍展開全面追擊,至5月11日,日軍退回原陣線,「豫西鄂北會戰」結束。
5月8日,參與湘西會戰之各路國軍相繼到達戰場,將日軍包圍於資水西岸一帶。至27日,日軍大部被殲,殘部向東竄逃。6月3日,會戰結束,國軍大獲全勝。日軍之後即開始縮短陣線,退出華南戰場,國軍乘勝追擊。
7月26日,美、英兩國在獲得中華民國同意後,於本日以中、美、英三國首長名義,向全世界與日本宣布波茨坦勸降文告,是謂「波茨坦宣言」。
7月下旬,國軍自「湘西會戰」結束後,即開始乘勝追擊,收復失土。至7月28日,已光復貴州、廣西兩省。
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對廣島投擲一枚原子彈,造成十萬人死亡。
8月8日,蘇聯於本日正式對日本宣戰。駐遠東之蘇軍於此同時,開始對日本關東軍發動攻勢。
8月9日,國軍光復衡陽。美軍於本日復對日本長崎投擲一枚原子彈,造成六萬人死亡。
8月10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
8月15日,日皇裕仁宣佈「無條件投降」,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八年對日抗戰結束。與此同時,朱德自稱「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致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飭其命令所屬日軍向該軍投降。
8月21日下午4時,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一行,於芷江向中國陸軍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及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諾遞交投降書。中方宣讀中字第一號備忘錄後,今井武夫依備忘錄交出中國戰區、越南日軍兵力配置圖及第一線戰鬥序列的詳細表冊,表示會配合國軍在南京設立國軍前進指揮所。
8月29日,蔣中正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
9月1日,國民政府於重慶宣布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同時命陳儀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
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本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台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中正主席投降,蔣中正隨後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陳儀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
9月3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及紐西蘭代表等,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行投降儀式。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
9月9日上午9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總部(原黃埔軍校)大禮堂主持受降典禮,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
10月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一批赴台接收人員共八十一人,由秘書長葛敬恩率領,於本日自重慶搭機前往台北,並在台北成立前進指揮所。
10月25日,台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依照《一般命令第一號》之規定於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台灣自此重歸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