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至1941年
1937年
7月7日,日本「中國駐屯軍」駐北平豐台之部隊,藉口一名士兵於夜間演習時失蹤,欲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為國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拒絕。日軍遂向城內開火,國軍立刻反擊,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開始「全面對日抗戰」。
7月8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與朱德等人共同致電國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宣示「不讓日寇侵佔祖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
7月9日,蔣委員長於日記寫下「準備動員,不避戰爭」;並以非中央軍的四個師,北上增援國軍第二十九軍應變。同一天,彭德懷等紅軍將領發表通電,願即刻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作為「抗日前驅」。
7月15日,中共中央委員會向國民政府遞交《共赴國難宣言》,鄭重向全國宣示「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須,本黨願為其徹底地實現而奮鬥;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驅之職責」。
7月17日,蔣委員長就盧溝橋事變後之情勢演變,在廬山發表談話,嚴正指出:「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絕對的需要和平」,號召全國同胞「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並重申1935年在國民黨五全大會中的「最後關頭宣言」。
7月2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戒嚴,將一百八十個師納入戰鬥序列、成立大本營,進入戰時體制。
7月28日,國民政府召開國防會議,決定制敵機先,封鎖長江航路,截斷部署在長江中、上游之日軍第三艦隊第十一戰隊之十三艘艦船,與大批日僑的歸路,並防止日本海軍艦艇溯江而上,不利中國之持久抗戰。會中並決議採取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少將之「沈船封江」建議。
7月29日,日軍佔領北平。
8月4日,日軍佔領天津。
8月7日,國民政府召開國防會議,決定全面對日抗戰。與此同時,雲南省主席龍雲於參加本次會議之機會,向蔣委員長提出「修改滇緬公路」計畫,立即獲得蔣同意。
8月8日,蔣委員長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演講」,表示「和平已絕望,我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呼籲全國軍民同胞,要有「犧牲到底的決心,起而抗戰」。
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乘坐一輛由士兵駕駛,懸掛日本海軍陸戰隊標誌的汽車,攜械硬闖上海虹橋機場,不聽中國警衛制止,兩人雙雙被中國警衛擊斃。是謂「虹橋事件」,又稱「大山事件」。
8月11日,日本對於「大山事件」,除要求中國道歉外,並要中國立刻撤離上海保安部隊;另於本日緊急海運兩千名海軍陸戰隊,於虹口上岸,增援駐上海兵力。中方除嚴予拒絕外,同時下令第八十七、八十八師、第二師補充旅等中央軍部隊,向虹口租界推進。
8月12日,執行「沈船封江」之八艘國軍軍艦,與徵集而來之二十艘民間輪船,於本日自沉於福姜沙附近。
8月13日,國軍進駐上海之部隊攻擊租界內之日軍,淞滬會戰爆發。
8月14日,日軍鹿屋與木更津航空隊共十八架轟炸機於本日從台北松山機場起飛,準備轟炸杭州筧橋機場及廣德機場,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在高志航大隊長率領下,一舉擊落日機四架(一說六架)。
8月17日,中國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五中隊閻海文少尉駕機轟炸位在上海之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時,飛機被高射砲集中,跳傘著陸於日軍陣地內,因不願被俘,遂以配槍射殺前來靠近之日軍,並以最後一顆子彈自殺殉國。
8月19日,中國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沈崇誨中尉,駕機轟炸長江口之日艦時,因機件故障無法返航,遂駕機撞向日艦出雲號而壯烈殉國。
8月中旬,日軍兵分四路,進攻華北、山西及綏遠,置主力於平漢鐵路方面。之後為消除山西台地國軍對平漢鐵路方面之威脅,以重兵入侵山西,雙方遂在此爆發激烈戰鬥,是謂「忻口會戰」,又稱「太原會戰」。
8月21日,中蘇兩國代表於本日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又簽以中國物產交換蘇聯軍品的《中蘇信用借款條約》,及蘇聯派遣空軍來華助戰之《中蘇軍事航空協定》。對此,日軍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石原莞爾對其北正面的國防更加顧慮,堅決反對向上海增兵。惟日方以「上海派遣軍」遭優勢國軍猛攻,不得不增兵三個師團,石原憤而辭去第一部部長職位。同一天,日本海軍飛機大舉空襲位在江陰之中國海軍船艦,因中方艦艇缺乏防空火力,至23日,寧海、平海與逸仙號等新式艦艇紛遭炸沉。
8月22日,陝北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中共中央於陝西洛川召開「洛川會議」,決議爾後方針。
8月31日,日軍參謀本部將「中國駐屯軍」擴編為「華北方面軍」,寺內壽一任司令官,統一指揮華北作戰。
9月12日,第八路軍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改變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德與彭德懷改稱正、副司令。
9月13日,中國出席國際聯盟首席代表顧維鈞於本日援引國聯盟約第十一與第十七條,要求對日本侵華採取必要行動。經理事會建議,交由國聯大會遠東諮詢委員會審查。
9月14日,負責防禦天鎮的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譍擅自撤退,致日軍於本日輕易佔領大同;之後,李服譍被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下令收押槍決。
9月25日,林彪率由紅軍改編之第一一五師,於平型關以北的喬溝伏擊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所屬之後勤車隊奏功,殲敵約二百人,中共之後稱此役為「平型關大捷」。
10月5日,美國羅斯福總統於國聯大會通過「關於中日衝突事件」決議案之前夕,於芝加哥發表「防疫隔離」演說,斥責侵略國家違反國際條約,造成世界不安,猶如疫癘流行,應予防阻隔離。隱隱譴責日本,聲援中國抗日。
10月12日,國民政府將位在江南八省十三縣的紅軍約一萬人,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由葉挺任軍長,歸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
10月中旬,日軍華北方面軍以二個師團之兵力,由正太鐵路進攻娘子關,致國軍忻口陣線戰略翼側暴露。31日,閻錫山下令忻口地區國軍全面向太原以南撤退。
10月26日清晨,約二千名日軍分別於金門城、古崗、水頭等三處登陸金門,由於駐守當地之第一五七師未即時派兵處置,致日軍不久即攻佔全島。
11月3日,淞滬國軍原擬向蘇州河以南之地區轉進,因九國公約會議於此日召開(有中、美、英、法、比、荷、義、葡、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紐西蘭、玻利維亞、墨西哥、丹麥與蘇聯與會),蔣委員長預想會議可能對日軍行動進行干預,遂下令國軍暫停轉進。
11月5日,日軍第十軍(轄第六、十八、一一四師團,約十萬人),於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威脅在上海之國軍右翼兵團戰略翼側。
11月7日,國聯大會送一照會予日本,邀請日方派代表出席;12日,日方覆文拒絕參加。與此同時,日軍與國軍第七集團軍於太原進行巷戰。次日,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率部突圍撤退;9日,日軍佔領太原,會戰結束。國軍第十四集團軍撤向中條山,繼續與日軍作戰,迄1941年5月,日軍發動「晉南會戰(又名『中條山會戰』)」為止。
11月8日,蔣委員長對九國公約會議完全失望,下令淞滬國軍兵分兩路,全線向西撤退。
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上海國軍主力向安徽、浙江方面轉進,一部退守南京,日軍在後方尾隨追擊。
11月15日,國際聯盟於本日結束大會前,發表宣言,譴責日本對華侵略,違背九國公約,損害各國利益;會中附帶決議有利中國抗日之事項,包括:「中國自國外採購之軍品,得以假道他國輸入」與「中國需要的國外資金,可自美、英等國獲得借貸」;嗣後,美國宣布廢除「美日商約」,予日本經濟制裁。
11月16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11月21日,高志航大隊長在河南周家口接運蘇聯新機時,突遭日機空襲,未及升空,被炸殉職。
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攻略南京命令。
12月12日,日軍由中華門攻入南京城內,開始巷戰。
12月13日,日軍攻下南京,南京保衛戰結束。其後六週,日軍縱兵燒殺虜虐,造成三十萬無辜軍民慘死,是謂「南京大屠殺」。
12月14日,在日本的支持下,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2月下旬,日軍攻陷南京後,與華北方面軍為打通津浦鐵路,殲滅國軍第五戰區主力,沿東、南、北三面,向徐州取向心攻勢。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不戰放棄濟南,後與國軍對峙於淮河以南及臨沂附近。
1938年
1月1日,日本在金門後浦設立金門出張所,後改組為開發公司,目的在掠奪島上瓷土與玻璃砂等資源。
1月16日,日本參謀本部對近衛內閣因圖謀停戰不成,欲「促成與帝國真誠合作之新興中國政權」,發表聲明:「政府若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聲明,有使戰爭擴大,圖令數十萬精兵,陷於長期戰之危險,反將危害日本國防」,強烈反對日本扶植偽政權一事。
1月30日,日本參謀本部頒布《昭和十三(1938)年以後之戰爭指導計畫大綱》,律定:「繼續整頓在中國之佔領地區,強化新統一的政權,準備對蘇戰爭,並對次期國際情勢之轉變,從事準備」。
2月23日,日軍第五師團坂本支隊進攻莒縣,國軍第二路游擊司令劉震東中將陣亡。
3月14日,日軍第十師團瀨谷支隊,以優勢兵力進攻滕縣;負責守備之國軍第一二二師(川軍),與敵奮戰至18日午時城破為止,該師師長王銘章中將於此役重傷自戕殉國,之後為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3月23日,中國空軍與蘇聯志願隊混合編隊,由武漢、南昌起飛,突襲在台灣之日本海軍松山機場,摧毀日機四十餘架。
3月25日,日軍瀨谷支隊向台兒莊發起攻勢,遭國軍第二集團軍堅強抵抗,未能攻下。
4月4日,日軍瀨谷支隊遭優勢國軍包圍而陷入苦戰,且無法與前來支援之坂本支隊取得聯繫。
4月8日,瀨谷支隊與坂本支隊皆敗退,傷亡約一萬二千餘人。此役為日軍明治維新以來首嘗敗績,是謂「台兒莊大捷」。與此同時,日軍因截獲國軍無線電通訊,研判中央軍有十數個師位在徐州附近,遂集結強大兵力,對徐州發起攻勢。迄5月16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下令放棄徐州,主力向西轉移,並留置三個軍之兵力於魯南、蘇北地區開闢敵後戰場,實施游擊作戰。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續集結優勢兵力向西追擊。同一天,中國空軍第十四中隊隊長徐煥昇等人駕駛兩架美製馬丁139WC轟炸機,遠征日本長崎、熊本、福岡等六座城市,投下〈中華民國全國民眾告日本國民書〉等傳單一百萬份後,安全返航。
6月3日,日本華中派遣軍以兩個軍(第二軍在北,第十一軍在南)之兵力,準備對武漢發動攻勢。
6月9日,國軍決鄭州花園口堤防,成功阻擋向西追擊之日軍部隊。8月22日,日軍大本營命令「不實施超越黃河及黃河氾濫區的作戰」,原納入武漢會戰日軍序列之第二軍遂延至8月28日,始於合肥完成戰略集中。
6月25日,由日軍多艘艦艇組成之「內河艦隊」自安慶向馬當進攻,為武漢會戰揭開序幕。
6月26日,日軍第十一軍攻陷馬當要塞。
9月30日,企圖包圍德安側背之日軍第ㄧ0六師團於萬家嶺迷路,遭優勢國軍包圍,激戰至10月10日,其四個聯隊遭國軍殲滅,是謂「萬家嶺大捷」。
10月21日,日軍攻佔廣州。
10月25日,日軍攻抵安陸,已威脅武漢國軍陣線之戰略翼側;是日,國軍退出武漢,主力向西部山區轉進。
11月3日,日本近衛內閣鑑於戰爭無法以武力解決,於本日發表《建設東亞新秩序》聲明:「希望中、日、滿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以為增進世界福祉之基本」,企圖誘使國民政府與之和解,結束戰爭。
11月12日,岳陽失陷,武漢會戰結束。
11月18日,日本大本營與陸軍省,基於中國未能屈服日軍武力,於本日制定《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後戰爭指導方針》,決定將戰爭「轉為長久態勢,先求鞏固佔領地區之治安,並從事建設」,以因應國民政府之持久抗戰方針。
11月25日,蔣委員長於南嶽衡山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宣布抗戰進入第二時期。
12月19日,汪精衛由雲南借道越南出走,潛逃河內。
1939年
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作戰指導方案》,要求國軍「積極展開游擊戰,以消耗敵人」,同時將留置敵後之國軍武力,編成「冀察戰區」與「魯蘇戰區」。
3月17日,日軍第十一軍以兩個師之兵力,對南昌發起攻勢,是謂「南昌會戰」。27日,南昌淪陷。
4月21日,國軍第九戰區對南昌方面日軍發起反擊,但未能奏功。迄5月9日,國軍停止反擊退回原陣線,然日軍亦無力追擊,會戰結束。
5月1日,駐鍾祥、京山一帶之日軍,沿襄河東岸發起攻勢,欲捕殲國軍第五戰區部隊,是謂「隨棗會戰」。
5月15日,國軍第五戰區全線發起反擊,至20日恢復所有失地,日軍被迫退回原陣地,會戰結束。
9月14日,日軍大本營為鞏固中國佔領區之安全,對長沙發起攻勢,企圖打擊國民政府繼續抗戰的意志,藉以支持汪精衛偽政權的建立,是謂「第一次長沙會戰」。此役,國軍採大縱深防禦部署,相機實施後退決戰。日軍最後被迫向北撤退,國軍乘勝追擊,至10月6日恢復戰前態勢,會戰結束。
10月2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本日召開「第二次南嶽會議」,決定是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將完成整訓之部隊,在敵後游擊兵力之配合下,對敵後目標發動南起廣東北海,北至綏遠包頭的全面攻勢行動,置主攻於粵、皖方面,是謂「冬季攻勢」。
11月15日,日軍大本營為徹底斷絕中國對外交通線,於本日登陸廣東欽州灣,爆發「桂南會戰」。日軍登陸後,隨即佔領欽縣、防城,並向北推進;24日攻陷南寧,12月4日,攻佔崑崙關。
12月18日,國軍分東、西、北三路,對崑崙關日軍展開攻勢。雙方激戰至30日,國軍第五軍奪回崑崙關,並重創日軍,是謂「崑崙關大捷」。此後,日軍向北越轉移兵力,國軍遂乘勢收復桂南地區;至1940年10月30日恢復戰前狀況,「桂南會戰」結束。
1940年
5月1日,日軍第十一軍兵分三路,向鄂北取攻勢,並企圖奪取宜昌;國府研判日軍目的係在襄陽附近尋求擊滅國軍第五戰區主力,乃令第五戰區將主力置於襄河以東至大洪山之間地區,是謂「棗宜會戰」。
5月16日,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於捕捉殘敵時遭日軍逆襲,總司令張自忠中將於宜城南瓜店殉國,之後為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6月5日,日軍強渡襄河,進攻宜昌,江防軍竭力抵抗,於12日佔領宜昌。日軍之後雖基於不擴大佔領區之指導原則,於16日撤出宜昌;但日軍大本營又以宜昌控扼三峽入口,戰略地位重要,復下達確保宜昌之命令。日軍乃於23日再度自國軍手中奪回宜昌,會戰結束。
8月20日,中共結合第十八集團軍與地方武力,於華北日軍佔領區內,發動名為「正太路破襲戰」之大規模游擊作戰,至同年12月5日結束。初期動員二十二個團,後續投入兵力愈漸增加,故上報中共中央之電報稱為「百團大戰」,為八年全面抗戰中,中共唯一一次主動發起的一場大型作戰。此戰卻也促使日軍事後採取激烈的報復行動,使中共抗日根據地之發展一度嚴重受挫。
9月6日,日本鑑於中國仍未放棄抗戰,實乃英、美等國,尤其是美國援華所致,故欲強化日本對英、美之國際地位,以謀「中國事變」迅速解決。乃於本日召開「四相(首相、外相、陸相、海相)會議」,決定參加日、德、義三國同盟談判。
9月22日,法國維琪政府與日本簽署《法日協定》,允許日軍登陸海防,滇越鐵路遂因此而遭截斷。
9月27日,日本與德國、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於柏林簽署《德義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為軸心的軍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