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至1937年
1931年
1月23日,前滿鐵副總裁松岡洋右提出「滿蒙是日本生命線」之說,強調滿蒙對日本來說,不僅在國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對國民經濟亦不可或缺。
6月11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從根本上解決滿蒙問題」,並由參謀本部與關東軍共同制訂作戰計畫。
7月23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宣示「安內攘外」的階段國家政策。
9月15日,日本關東軍宣稱所部中村震太郎大尉,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長關玉衡殺害。
9月18日2200時,日本關東軍設計「柳條湖鐵路爆炸事件」。由駐虎石台的部隊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一小段軌道,並放置三具穿著東北軍制服的中國百姓屍體,誣指東北軍破壞南滿鐵路,是謂「九一八事變(日方稱『滿洲事件』)」。
9月19日0200時,日本關東軍以「柳條湖鐵路爆炸事件」為藉口,砲轟瀋陽北大營,東北軍當天即放棄瀋陽。之後,關東軍在一天之內佔領瀋陽、營口、長春等十八座南滿鐵路沿線要地。同一天,日本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得知中國軍隊並未抵抗,擔心無法自圓其說,決議「事變不得擴大」;陸相南次郎致電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勿得佔滿洲,勿得設立政府類似機構」,然本庄毫不理會。
9月20日,中國共產黨與日本共產黨聯合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宣言。
9月21日,日軍佔領吉林,因兵力不足,日軍參謀本部亦不願事態擴大,反對增兵,關東軍遂利用已投降之張海鵬部進攻黑龍江。同一天,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於南京召開會議,就九一八事變提出指示:「先提交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國,以求公理之戰勝」。
9月22日,國際聯盟決議中日兩國停戰,聽候國聯調查,日本拒絕理會與國聯調查,聲稱「『滿洲事件』不容國聯或第三國置喙」。
9月30日,國際聯盟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日軍撤至南滿鐵路附屬地,日軍不理。
10月10日,張海鵬部自吉林洮南北上,於本日攻抵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附近,遭國軍獨立第三十旅(原東北軍獨立第十七旅,旅長於兆麟)反擊,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亦率兵加入抗日,張海鵬無法攻佔齊齊哈爾。
10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並選派中共黨員羅登賢、楊靖宇、趙尚志等人至東北領導當地人民從事抗日鬥爭。
11月3日,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赴天津會見溥儀,強調「關東軍沒有領土野心,只是誠心誠意要幫助滿洲人民建立自己的國家,你當元首可以一切自由」,期盼復辟的溥儀在得到日方確切的回答是建立帝國後,於11月10日離開天津,抵達東北。
12月10日,國際聯盟理事會通過決議,派遣由五人所組成的委員會前往東北調查九一八事變。
12月28日,關東軍佔領錦州。
1932年
1月18日,日本公使館駐上海武官勾結日本女特務川島芳子,雇用流氓打手謊稱「三友毛巾工廠工人」,殺死日本蓮宗和尚,製造所謂的「日本和尚事件」。次日,上海虹口日本人俱樂部召開僑民大會,與會者共約六、七千人,要求中國政府懲辦兇手,企圖擴大事端;之後又有千餘名日僑以此,要求日本政府派兵至上海「保護僑民」。
1月11日,蔣中正於奉化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強調「外交政策,有以進攻為有利者,當毅然進攻;有以退守為有利者,當毅然退守...切不可不應戰而反戰」。
1月28日,日軍海軍藉口五名日本和尚在上海遭人毆打,遂以「護僑」為名,於上海閘北挑起戰爭,與國軍第十九路軍及第五軍轄第八十七、八十八師血戰上海、閘北、吳淞、江灣,是謂「一二八事變(日方稱『上海事件』)」。國府對此,決議採「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針,希望打到某一程度,即與日方談判,以利日後長期抗戰之準備。
2月2日,英、美公使聯名向中日雙方提出停止衝突的提議,希望「解決一切懸案」,日本堅拒停戰,且聲明「一二八事變」與「九一八事變」不能混為一談,英美只能轉而說服中方先謀求上海方面之停戰。
2月26日清晨,日軍派出六架戰鬥機與九架轟炸機,準備空襲杭州筧橋機場,石邦藩立即駕駛容克斯K-47戰鬥機升空迎擊,先後擊落日機一架,擊傷三架,為第一位擊落日本軍機的中國飛行員。
3月1日,東三省在日本扶持下,於此日成立偽「滿洲國」,清朝廢帝溥儀出任偽「滿洲國執政」。
3月6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中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負責籌劃全般對日作戰。
3月7日,「一二八事變」經國際聯盟居間調解,中日兩國於本日達成停戰諒解;5月5日,中日簽訂《中日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俗稱《松滬停戰協定》),中國以喪失在上海的駐兵權換取日軍全數從一二八事變的佔領區撤出,恢復事變前的狀況,但日軍仍盤踞虹口不去。直到7月17日,日軍撤出最後一名士兵,由中國派出的保安隊接收。
4月29日,日軍在上海虹口舉行慶祝日皇裕仁生日之慶祝大會,因遭朝鮮志士尹奉吉炸彈攻擊,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被炸成重傷,三天後死亡;第九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被炸斷一腿、炸瞎一眼;公使重光葵被炸斷右腿,需終身執杖跛行。為日本侵華以來,首次遭到慘重的非戰傷亡。
5月4日,北京大學教授傅斯年於本日撰文倡導積極抵抗日本侵略:「中國在開戰之初,不能打勝日本,卻可以長久支持。支持愈久,對我們越有利」。
9月15日,日本與偽「滿洲國」代表在長春正式簽訂《日滿協定書》,日本宣佈正式承認偽「滿洲國」。
10月2日,國際聯盟發表〈李頓報告書〉,裁定日本為九一八事變之「侵略國」,主張滿洲應在主權歸於中國的狀況下「自治」;但日本對此報告全然不予理會。
1933年
1月3日,日本關東軍第八師團攻佔山海關,國軍第九旅(東北軍)第六二六團的一個營,在營長安德馨領導下奮勇作戰,戰至城破,全營壯烈犧牲。
1月12日,行政院院長汪精衛就日軍侵略發表宣告,強調對日本之侵略採取「交涉與抵抗並行之方針」。
1月13日,日本齋藤實內閣通過閣議,同意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所提之熱河作戰方案。
1月27日,日本關東軍以第六、八師團、混成第十四旅團等部隊進攻熱河,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
3月4日,日軍攻佔熱河省會承德,熱河淪陷。日本因版圖擴大,故將偽「滿洲國」改稱偽「滿洲帝國」,立溥儀為皇帝。
3月9日,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0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大刀隊成功夜襲喜峰口日軍。
3月12日,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一三旅旅長佟澤光率大刀隊成功夜襲喜峰口日軍砲兵陣地。
3月17日,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率部於羅文峪與日軍血戰三日,重創日軍,成功守住羅文峪。
3月24日,國際聯盟大會以42票對1票,否認滿洲國的合法地位,要求日本交還滿洲給中國,日本拒不接受,並於27日悍然退出國際聯盟。
4月7日,進攻長城之日軍改從灤東突入,致羅文峪、喜峰口之國軍腹背受敵,乃於13日奉何應欽之命,退至灤河西岸。
4月,胡適在日本退出國際聯盟後,撰文疾呼:「我們要準備更大更慘的犧牲!同時,我們要保存信心,才經得起大犧牲」、「全世界的貶議是在我們敵人的頭上,我們最後的勝利是毫無可疑的」。
5月3日,國民政府成立「行政院駐北平整理委員會」,以黃郛為委員長,負責與日本交涉斡旋。
5月30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塘沽會晤,商討停戰議和。
5月31日,日本逼迫國民政府接受《塘沽協定》,雙方停戰。中國被迫放棄長城各口及冀東駐兵權。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軍事區」,中國軍隊不得進入,黃埔嫡系的第二師(師長黃杰)、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退至黃河以南,日軍亦須退回長城以北。
1934年
6月9日,日本海軍以駐南京總領事館副總領事藏本英明失蹤,遭中國人殺害為由,派出第三艦隊多艘軍艦至南京下關江面,欲挑起事端;後因藏本自動出現,事件遂告落幕。
12月17日,中央派軍入川:(1)派山砲一營赴重慶,歸劉湘節制;(2)令第一師胡宗南部接防昭化、廣元路;(3)令四十七師、五十四師,四十四師及獨立第四旅合為一路,由上官雲相指揮。次日,行政院會議決議改組四川省政府,以劉湘等七人任委員,劉湘兼任主席;劉湘同時也告訴記者:「四川剿匪軍事,省政、財政各問題,均與中央商定辦法,如中央軍入川協剿,改組省府,補助財政,整理金融諸端,將逐漸進行」。次年1月12日,蔣中正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進駐重慶,同時撤銷四川省內大小軍閥各據一方的「防制區」,等於迫使該省各地方勢力交出權力。至此,位於西南與西北地區樞紐的四川正式回歸中央,成為中華民國真正的一省。
1935年
3月,蔣委員長於重慶發表「四川應作復興民族之根據地」演講,計畫當爆發中日戰爭時,將以四川作為持久抗戰之大後方。
6月5日,四名無護照之日軍在張北縣,遭國軍第二十九軍拘留八個小時,日方以此四人受到恐嚇為由,要求懲辦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國府為息事寧人,免去宋哲元兼察哈爾省省主席職務,由秦德純代理。
6月9日,日本「中國駐屯軍」誣指中國軍隊進入冀東非武裝區,破壞《塘沽協定》。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擴大,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致函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提出一些承諾與保證,此即《何梅協定》。當中對中國影響最大者,即黃埔部隊被禁止進入河北省境內,及撤銷中國國民黨與軍事委員會在河北省的一切組織與活動,並禁止任何「排日活動」。
6月27日,秦德純與日本代表土肥原賢二在北平簽訂《秦土協定》,除《何梅協定》之相關事項外,律定駐於昌平與延慶一線之國軍部隊,調至其西南地區。
8月20日,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上呈蔣中正委員長一份名曰〈應付時局對策〉的文件,建議以「四川為最後防地,...宜設法籌備使作最後預備隊,...康定實為造兵工業最良地點。由重慶經貴陽建築通昆明之鐵路,使能經滇越路得向國外連絡」。
9月,蔣委員長派「委員長行營公路處長」曾養甫,赴雲南考察評估大後方國際交通線之闢建,為後來開闢滇緬公路之先聲。
11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蔣委員長就日本之侵略,宣示「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的國家基本立場,獲得大會一致支持。
11月24日,殷汝耕在日本唆使下,宣布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區」,成為日本在關內的第一個魁儡政權。
1936年
5月,關東軍秘密策動德王在內蒙古成立「蒙古軍政府」與偽蒙軍,企圖統一內外蒙古,建立一個可掌控的蒙古國。
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以抗日為名,發動實為倒蔣的「兩廣事變」,又稱「六一事變」。
6月10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國駐日大使蔣作賓遞交「廣田三原則」,要求中國「停止抗日、承認滿洲國、聯合防共、承認日本在華北的權益」,國民政府拒不接受。
10月,蔣委員長主持「洛陽會議」,決議當抗戰爆發,將對日本進行持久戰,並有「誘敵自東而西仰攻」之議。
11月15日,日本關東軍扶植的偽蒙軍向晉綏軍發起進攻,綏遠抗戰爆發。
11月24日,第七集團軍(晉綏軍)總司令暨綏遠省主席傅作義率部向偽蒙軍發起猛烈攻勢,收復百靈廟,但未乘勝追擊,收復商都與張北;然此役卻刺激在陝北剿共的東北軍,希望能赴綏遠抗戰,對剿共戰事造成不利影響。
12月1日,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從西安飛洛陽見蔣委員長,要求蔣改變安內攘外政策,立即抗日,未獲蔣同意;張又以「所部不穩」為由,請蔣親蒞西安安撫。
12月4日,張學良陪蔣委員長飛抵西安,於華清池設行轅。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於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委員長,是謂「西安事變」。
12月14日,日本陸軍部因應西安事變爆發,制定《西安事變後對華時局對策案》,並增派海軍陸戰隊至上海、武漢。
12月16日,中共接到共產國際關於西安事變的指示電:「張學良的行動,無論其意圖如何,在客觀上只能有損於中國人民的力量結成抗日統一戰線,並助長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要求中共應讓蔣中正平安返回南京。
12月17日,日皇裕仁就西安事變提醒首相廣田弘毅:「應當格外注意,切不要因此類小事在支那問題上犯錯」,要求駐華日軍切勿因事變而亂行計謀。
12月25日,蔣委員長返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落幕,日本駐台灣軍司令官畑俊六對此提出預測,強調國共聯合抗日的道路正逐漸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