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馬當
- 地理形勢
馬當位於彭澤縣城東北15公里之長江南岸,以高300公尺且瀕臨長江之馬當山得名;附近江中水道一分為二,僅靠近馬當山的右水道可通航,但寬度不及半公里。此地水流湍急,石礁暗布,險象環生。馬當要塞設於此地,可控制長江中、下游航運,且攸關以西之九江、武漢、南昌、長沙等重鎮安危,極具戰略價值。



- 作戰概況:民國廿七年(1938年)六月廿三日至廿六日
1937 年 12 月,國府軍委會命撤離山東青島之海軍第3艦隊與陸戰隊移駐武昌,納編從江陰轉進的海軍砲隊為「江防要塞守備司令部」,負責防守沿江諸要塞。其中,馬當要塞於1938年3月開始進行火砲架設與防護工事,共部署各類火砲13門及附屬設備多種。(如圖3示意)

1938年6月23日,日軍突破國軍馬當附近之水雷封鎖線,沿江進擊。25日,日軍在1艘巡洋艦率領下,由安慶進攻馬當,但此艦為我砲火擊中,前進受挫。遂於26日,改由陸路進攻。由於國軍守衛師長作戰不力,當天午時砲台外圍即為日軍所占,要塞司令部電令撤退,馬當遂陷。日軍乘勝擴張戰果,於7月4日奪取湖口,並由此進入鄱陽湖區,向南昌進出。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80年來,馬當這個名字一直在我腦子裡。當時,從南京到漢口,一切運輸都靠水運。由於我們海軍無法同日本對抗。所以我們1000噸以下的船,大部分都沉在江陰。船上官兵與砲、砲彈全部撤下,用來封鎖長江。所以在長江,武漢保衛戰中,第一階段是江陰沉船,第二階段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馬當。馬當江面狹窄,由艦艇拆卸下來的40公釐砲,大概可以打3、4千公尺,比起原來前膛裝填的老舊要塞砲,威力大得多。






海軍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經營江面沉船、佈雷、建立攔河壩式阻塞線作業,加上附近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應能固守相當時間。當時蔣委員長要馬當守一個月,但很不幸只守了三天,所以就把那個指揮官槍斃了。
所以我們講軍人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如果他死在此地,他就是抗戰的烈士、英雄。他因為作戰不力,沒有完成任務,軍法從事。反之,如果這個指揮官不退,其他人也不太退。最後就算是1000人守到剩50、100個人,也許還可能守幾天。區區幾天就能對保衛武漢與撤退物資至大後方發揮極大助益,這就是馬當要塞對武漢保衛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