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長沙

  • 地理形勢

    長沙位於洞庭湖之南,處湘江與瀏陽河交會之所,水陸交通便利,是武漢通往湘南及桂、粵兩省所必經。週邊地區農產豐富,人口稠密,自古以來即為戰略上之重要地區;此外,長沙也是湖南省省會,為湖南的政治、經濟與交通中心,亦是歷史名城。

圖1. 長沙及其週邊地理形勢示意圖
圖1. 長沙及其週邊地理形勢示意圖
  • 作戰時間

第一次長沙會戰:民國28年(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3日。

第二次長沙會戰:民國30年(1941年)9月17日至10月8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民國30年(1941年)12月24日至31年(1942年)1月15日。

  • 作戰概況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日軍第11軍以6個師團,總兵力約10萬餘人,企圖以大包圍姿態合圍長沙,第9戰區依預定計畫逐次抵抗,利用交戰間隙不斷對日軍實施伏擊與側擊。10月中旬,日軍廣正面作戰益顯兵力不足,且無控留戰略預備隊,遭國軍反擊後,倉皇退卻,國軍分路追擊,日軍死傷甚多。

圖2.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2.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7日,日軍第11 軍集結重兵,企圖從湘北突破國軍防線後大舉南下。國軍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採取靈活的遲滯作戰,儘量將敵誘至湘南東部山地。9月26日,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國軍佯攻占領宜昌之日軍第13師團,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只得下令停止攻擊長沙,立刻回師以解宜昌之圍,致本戰草草結束。

圖3.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3.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日軍第11軍在湘北發動攻擊,企圖牽制國軍第9戰區,以防止其牽制日軍對香港之進攻。然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卻將計畫改為攻占長沙之深入作戰。12月24日,日軍渡過新墻河發動攻擊,原本派遣支援香港的國軍部隊遂立即回防長沙。本戰,國軍第9戰區,採「天鑪戰法」,先誘敵至瀏陽河周邊,再展開反擊,並於次年1月4日發動全線反攻;迄15日,敵我雙方已恢復戰前態勢。本會戰又稱「長沙大捷」,也是「珍珠港事件」後,同盟國的首勝。

圖4.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4.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湖南是八年抗戰期間,作戰時間最長的地區,不同於抗戰初期其他地區的「快速解決」;我們在平津、徐州、廣州、南京等地的作戰不足1個月,淞滬也只打了3個月,其後的幾年,這些地區再沒有戰鬥。湖南除「武漢會戰」前暫無戰事外,其餘的7年中,經歷了3次「長沙會戰」,加上「常德保衛戰」、「長衡會戰」與「湘西會戰」重要作戰,實為整個八年抗戰之重心所在;湖南人民對抗戰的貢獻最大,犧牲也最多。

    「第一次長沙會戰」,使長沙成為抗戰中,日軍第一個攻佔不了的主要城市,本戰也使日軍高層認識到國軍的不可侮;「第二次長沙會戰」,我們雖擊退日軍之進攻,但國軍不能掌握有利戰機,多為敵軍各個擊退,造成大量傷亡,但國軍還是守住了長沙,勉強算是戰勝;「第三次長沙會戰」,恰逢日本「偷襲珍珠港」,但甫成為「同盟國」成員的中國,卻在長沙取得重大勝利,這是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會戰勝利,引起了當時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獲得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媒體的讚揚。

圖5. 2014年4月15日,郝先生於長沙嶽麓山忠烈祠向陣亡將士獻花致敬
圖5. 2014年4月15日,郝先生於長沙嶽麓山忠烈祠向陣亡將士獻花致敬

    一個國家、民族,必須先自立自強,才能贏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尊重與平等對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在國際社會上抬頭挺胸的機會,這是我們共同的驕傲。日軍在此次慘敗後,其第11軍對國軍第9戰區的作戰,完全喪失信心,在此後的兩年多的時間理,沒有再向第9戰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更被日本人譽為「長沙之虎」。

圖6. 位於長沙嶽麓山之國軍第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圖6. 位於長沙嶽麓山之國軍第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圖7. 位於長沙嶽麓山之國軍第9戰區戰時指揮部遺址
圖7. 位於長沙嶽麓山之國軍第9戰區戰時指揮部遺址
圖8. 國軍於「長沙大捷」中擄獲之日軍武器裝備
圖8. 國軍於「長沙大捷」中擄獲之日軍武器裝備
圖9. 於「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堅守陣地之國軍官兵
圖9. 於「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堅守陣地之國軍官兵
© 2021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