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衡陽
- 地理形勢
衡陽位於湘江和耒水合流處,是「粵漢鐵路」大站,「湘桂鐵路」起點,又是江南著名糧倉與湘江流域貨物集散中心,在抗戰中期以後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 作戰概況:民國33年(1944年)5月26日至8月8日
長衡會戰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因太平洋戰場節節失敗,國內騷動,為開拓大陸交通線(打通粵漢、平漢鐵路),俾與南洋聯絡,並牽制我軍協助盟軍反攻,於1944年5月26日,以第11軍10個師團,共20萬兵力南下,一面包圍長沙,一面向衡陽挺進,蔣委員長下令第4軍與第10軍,死守兩地。6月18日,長沙失守;6月23日,日軍以4個半師團,圍攻衡陽,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領全軍1萬7千餘人,與日軍血戰47天後彈盡援絕;8月8日衡陽城陷。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2014年4月17日,我們一行到達衡陽城南邊的張家山,是地區內唯一制高點,也是「衡陽保衛戰」中最慘烈的戰場。1946年,當時的預備第10師師長葛先才將軍,派人在此整理出3千9百餘具陣亡將士遺骸,並立碑集體安葬於此山頭。我後來擔任葛將軍的參謀長,駐防在衡陽,所以才知道這件事。
但本次造訪,卻發現原本的山頂已被削平,陣亡將士公墓也不見了。詢問陪同的當地文史研究者後才知道,衡陽政府在1958年為興建氣象臺之故,竟將烈士塚墓全部剷平。我看到這種景況,心中感慨萬千,無限悲慟;我特別以抗日戰爭老兵的身份,呼籲衡陽當局,應該對這些為保衛衡陽犧牲生命的中華民族英雄們,立碑紀念,安其忠靈。要知道,這些陣亡的將士,不是為哪一個黨在打仗?而是為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在拼鬥;衡陽市、乃至湖南省,都不能對這樣的事情視而不見。衡陽有今天的繁榮進步,不就是靠他們的犧牲生命所換來的嗎?

從「淞滬會戰」開始,國軍與日軍的大規模會戰,都是「我眾敵寡」,無論勝負,國軍的傷亡都遠大於日軍;但在「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10軍在兵力、火力都極為劣勢的情況下,卻能殺傷數倍於己的日軍數量,並堅守孤城達47天,超過上級要求堅守期限36天。如果說這是個奇蹟,那麼創造這個奇蹟的基礎,就建立在第10軍軍長方先覺將軍及其所率領的全體將士,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精神戰力」上。
國軍第10軍在「衡陽保衛戰」中的表現,可謂「在我雖敗猶榮,在敵雖勝不武」。吾人今日觀史,軍人求死,容易;但為保全部屬生命而不能求死,困難。因此,方先覺軍長並非如一些評者所說的「貪生怕死」,他是在彈盡援絕,防無可防,達成上級賦予的使命後,「有尊嚴地」放下武器,換取近萬名受傷失掉抵抗能力的部屬倖存,這是真正的「大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