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花園口

  • 地理形勢

  花園口位於鄭州市北惠濟區,原本是黃河南岸的一個渡口,為防止河水溢出氾濫,於岸上築有高堤。平漢路以東地勢平坦,附近有賈魯河、渦河、穎河、西肥水等河川,均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最後注入淮河。1938年6月「花園口決堤」後所形成的「黃氾區」,就是沿著這幾條河川發展而成的。

圖1. 花園口及其週邊地理形勢示意圖
圖2. 花園口河堤刻劃歷年水患之水位高度
圖2. 花園口河堤刻劃歷年水患之水位高度
  • 決堤始末:民國廿七年(1938年)六月四日至九日

  國軍於「徐州會戰」末期,轉進至平漢鐵路之線,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跟隨其後。6月4日占領蘭考,6日占領開封;此時,日軍先頭部隊距鄭州僅約40多公里,鄭州告急。(如圖2示意)

圖3. 1938年6月上旬,日軍在平漢鐵路以東之兵力與兵力位置示意
圖3. 1938年6月上旬,日軍在平漢鐵路以東之兵力與兵力位置示意

  第1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即命令新編第8師師長蔣在珍依早先擬定之決黃河堤防阻擋日軍計畫,於6月4日在中牟縣的趙口決黃河堤,但因土質關係,沒有成功。

  6月9日,蔣在珍師又在趙口以西約20公里的花園口決堤,終於成功,很快沖開了一個50公尺寬的大缺口;大水由此缺口,滾滾奔入鄭州以東的低地。此時,天氣丕變,6月10日整天豪雨,河水暴漲,花園口之水迅速與趙口原決口之水,合成巨流,沿賈魯河、渦河之間,直衝而下,平漢路以東、隴海路以南地區,頓時氾濫;這就是「花園口決堤事件」,造成了黃河的「人工改道」。

圖4. 1938年6月9日,國軍決黃河花園口堤防後之氾濫區示意
圖4. 1938年6月9日,國軍決黃河花園口堤防後之氾濫區示意

  此時,刻正準備進攻鄭州的幾個日軍重裝師團,全都陷在泥淖中,動彈不得。往後1個月,日軍均在搶救這些部隊;也使日軍沿平漢路「由北向南」攻略武漢的企圖,完全破滅,只得遷就態勢,沿長江「由東向西」進攻武漢。國民政府迫使日軍改變「作戰線」的「持久抗戰」戰略,終於宣告成功。

圖5. 原本攻向鄭州的日軍,卻因「花園口決堤」而陷入泥淖之中
圖5. 原本攻向鄭州的日軍,卻因「花園口決堤」而陷入泥淖之中
圖6.「花園口決堤」對日軍攻略武漢所造成的影響
圖6.「花園口決堤」對日軍攻略武漢所造成的影響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花園口決堤」雖說是國民政府迫使日軍改變「作戰線」成功的「臨門一腳」,但卻是建立在幾十萬同胞犧牲生命財產的基礎上,哀痛之餘,也萬般無奈;但對一個受侵略、圖生存的貧弱國家而言,誠是不得不的痛苦決定。

圖7. 「花園口決堤」使得數萬頃良田淪為澤國
圖7. 「花園口決堤」使得數萬頃良田淪為澤國
圖8. 國民政府於「黃氾區」設點賑濟災民
圖8. 國民政府於「黃氾區」設點賑濟災民

  抗戰勝利之後,國窮民疲,百廢待興,但國民政府還是在經濟萬般困難的狀況下,籌措了390億圓,優先進行決口合攏的工程。1946年,我曾陪同當時的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將軍來過這裡,目睹了施工之艱鉅困難。

圖9. 2014‎年‎7‎月‎14‎日,郝先生與隨行人員攝於「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勒石前(左起:傅應川、沈國樑、周仲南、郝先生、胡筑生、黃炳麟、何世同、陳振東)
圖9. 2014‎年‎7‎月‎14‎日,郝先生與隨行人員攝於「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勒石前(左起:傅應川、沈國樑、周仲南、郝先生、胡筑生、黃炳麟、何世同、陳振東)

  過去很多人對這件事的評論,似乎都在國民黨不顧老百姓死活上,大作文章,很少務實地去細究國府決堤的動機,及其所達到的戰略效果,令人遺憾。例如:1997年8月,河南省水利部立的「黃河花園口掘堤記事碑」所載,就只提當年國府決堤為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完全不說這件事的真正意義。不過在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的主張,我想這樣的事情,以後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圖10. 2014年7月14日,郝先生回憶花園口決堤事蹟,與河南省水利部立的「黃河花園口掘堤記事碑」碑文相比對
圖10. 2014年7月14日,郝先生回憶花園口決堤事蹟,與河南省水利部立的「黃河花園口掘堤記事碑」碑文相比對
圖11. 2014年7月13日,郝先生參訪花園口園區「黃河博物館」時應邀題下「八年抗戰,以空換時,花園決口,戰略必須,阻敵西進,勝百萬兵,人民受難,為國犧牲,和平盛世,永誌忠魂」
圖11. 2014年7月13日,郝先生參訪花園口園區「黃河博物館」時應邀題下「八年抗戰,以空換時,花園決口,戰略必須,阻敵西進,勝百萬兵,人民受難,為國犧牲,和平盛世,永誌忠魂」

  其實「花園口決堤」之際,南京甫遭日軍「大屠殺」,全國同胞都有「焦土抗戰」的決心,只要有利抗戰,任何犧牲都沒有怨言,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我在2014年來到花園口時,告訴過地方當局,希望能建立一個紀念館,來懷念與憑弔這些為抗戰死難的同胞;但願我有生之年,得以親眼見到。

© 2021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