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石牌

  •  地理形勢:

    石牌,原為一個人口不滿百戶的古老小鎮,位於湖北宜昌之西約10餘公里處,在現今葛州壩與三峽大壩之間,依山傍水,長江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一道天塹,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由宜昌入三峽、通重慶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門戶。長江過此,平原不再,江道縮減,兩岸山巒陡峭,水流湍急多礁;就軍事觀點看,攻者固難前進,守者亦不易佈防。

圖1. 石牌週邊地理形勢圖
圖1. 石牌週邊地理形勢圖
圖2. 石牌即因此山壁狀似屏障而得名
圖2. 石牌即因此山壁狀似屏障而得名
  • 作戰概況: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五月十二日至六月三日。

    1938年武漢失守前,國軍設江防要塞於石牌,置10門海軍艦砲於其上,直接瞰制封鎖長江水域,阻止日軍沿水路進攻重慶。尤其自1940年6月23日,日軍奪取宜昌後,進攻重慶的可能性大為提高。石牌也因而成為敵我「攻所必取、守所必固」的戰略要點。

圖3. 石牌要塞今貌
圖3. 石牌要塞今貌

    1943年4月,日軍調集6個師團及1個混成旅團,總兵力約10萬人,欲一舉擊滅國軍第6戰區兵力,以利對重慶的攻略;乃於5月12日向鄂西方面發動攻勢,是謂「鄂西會戰」。

    由於石牌戰略地位重要,蔣委員長下令死守;負責此地防務的江防軍總司令吳奇偉乃命所轄第18軍第11師師長胡璉將軍負責。胡璉將軍受命後,以一部兵力部署於前方,主力控制於後方,左托長江,後依山壁,構築層層縱橫交錯的抵抗陣地,準備與來犯日軍決一死戰。

    5月27日,日軍第13、39師團,在空中支援下,開始猛攻石牌要塞。國軍第11師官兵,人人抱定與陣地共存亡決心,浴血奮戰,不但擋住了日軍進攻,且讓日軍付出了傷亡7千餘人的重大代價,並迫其於31日放棄進攻。國軍見日軍退卻,奶發動全面追擊,收復先前被日軍佔領的地區,並繼續控制長江航道;日軍會戰目的,完全落空。

圖4. 1943年5月12日至6月3日「鄂西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4. 1943年5月12日至6月3日「鄂西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1942年7月1日,納粹德國的南方集團軍,進攻蘇俄南部大城史達林格勒,蘇軍一直抵擋到次年2月2日,擊退德軍;史家咸認為「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整個「德蘇戰爭」的轉捩點。我們則因「石牌保衛戰」的勝利,使我們抗戰大後方基地,獲得了安全;日軍經過這次會戰失敗,終其投降,再也沒有大規模向西進攻的軍事機動力了。所以在戰後,「石牌保衛戰」就被譽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圖5. 石牌要塞抗戰紀念碑
圖5. 石牌要塞抗戰紀念碑
圖6. 江防軍司令部及第11師指揮所
圖6. 江防軍司令部及第11師指揮所

    當初蔣委員長對石牌要塞的安危極為關注,曾不止一次拍電報給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和江防軍總司令吳奇偉,強調「石牌要塞應指定一師死守」;萬一石牌真的守不住,日本人就會一路打到四川。胡璉當然知道石牌守不住的嚴重後果,因此他向委員長保證:「我絕對死守,只要胡璉在,石牌就在;決心必勝,必勝不失。」有了「必勝」的「決心」,才是「必勝」的最重要因素。我在現地看了石牌要塞,並向這些偉大的軍人,致上我最崇高的敬意,也深深覺得,後代的青年要瞭解抗戰,不可不知石牌。

© 2021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