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滕縣

  • 地理形勢

  滕縣現稱滕州市,位在山東省南部,是棗莊市下轄的縣級市。位在微山湖之東,蒙山之西,是自山東南部通往南北所必經。在「徐州會戰」中,台兒莊是徐州的門戶,滕縣則是台兒莊的外圍據點。

圖1. 滕縣週邊地理形勢圖
圖1. 滕縣週邊地理形勢圖
  • 作戰概況:民國廿七年(1938年)三月十四日至十八日

  1937 年 12 月下旬,日本華北方面軍第10 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渡黃河;23日,山東省主席、兼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及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不戰而放棄濟南與泰山,日軍因而長驅直入迄沂水至濟寧一線(態勢如圖2示意)。

圖2. 1938年3月中旬,中、日兩軍在徐州周邊態勢示意
圖2. 1938年3月中旬,中、日兩軍在徐州周邊態勢示意

  當時,國府基於「持久抗戰」之戰略指導,於日軍渡黃河南下時,即命令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部設於徐州)在魯南地區實施「攻勢防禦」,以遲滯日軍進攻徐州。第5戰區即以孫震第22集團軍的第41軍(轄第122、124師,由第122師師長王銘章中將代理軍長)防守滕縣,以爭取友軍增援魯南時間。

  從3月14日至18日,日軍第10師團在優勢火力援助下,接連突破滕縣外圍陣地、外城、城牆與城內。期間,守軍以僅有之15個連兵力,與數量絕對優勢之敵頑抗,國軍死傷慘重。王銘章代軍長則於17日下午率重要幹部督戰之時,遭敵機槍掃射,身中七彈。臨終之際,有敵兵數人接近,遭王代軍長連斃其三,餘眾驚退。

  王代軍長殉國後,餘仍堅持巷戰一天一夜,迄18日中午,滕縣淪陷,守軍僅城北200餘名突圍出去,餘皆陣亡。(作戰經過如圖4示意)

圖3. 死守滕縣並與之共存亡的王銘章中將
圖3. 死守滕縣並與之共存亡的王銘章中將
圖4. 1938年3月16~18日,滕縣戰鬥狀況示意
圖4. 1938年3月16~18日,滕縣戰鬥狀況示意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因為有了滕縣的持久,所以才有台兒莊的勝利。

  2017年11月3日下午4點許,我們來到滕州市「市民廣場」南側的一座仿城牆建物,正面刻著「滕縣保衛戰遺址─1938‧3‧18」的金色大字,左邊連著城牆的是5名軍人,在斷垣殘壁中,手舉刀槍,保衛滕縣的戰鬥場景浮雕,眼神傳達了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表情,栩栩如生。由此時間點看來,這些軍人顯然就是國軍第122師的戰士。

圖5. 「滕縣保衛戰遺址─1938‧3‧18」紀念碑
圖5. 「滕縣保衛戰遺址─1938‧3‧18」紀念碑

  紀念碑背面的文字,記述這場戰鬥的始末。我仔細閱讀,並要胡筑生將軍朗誦內容,讓大家都知道,當年王銘章將軍與全體守城官兵在這裡的壯烈犧牲。

圖5. 胡筑生將軍朗誦紀念碑有關本戰之經過
圖5. 胡筑生將軍朗誦紀念碑有關本戰之經過
圖6. 郝先生與隨行將領合影(左起:胡筑生、傅應川、郝先生、黃炳麟、何世同)
圖6. 郝先生與隨行將領合影(左起:胡筑生、傅應川、郝先生、黃炳麟、何世同)

  滕縣和台兒莊一樣,是座有城牆,有護城河,結構方正,歷史悠久的古城,然而卻全毀於日本的侵略戰火,現在只剩一堵仿造的城牆,空留回憶,令人扼腕。如果沒有日本人的破壞,現在此古城一定是聯合國紀錄的「世界遺產」。抗戰前的滕縣縣城平面,如圖7所示;圖8為當年日軍攻城前,對城牆結構所做的分析。

    圖7. 抗戰前的滕縣縣城
圖7. 抗戰前的滕縣縣城
 圖8. 日軍攻城前,對城牆結構所做的分析
圖8. 日軍攻城前,對城牆結構所做的分析

  從日軍檔案的數據來看,這座城有10公尺寬的護城河與20公尺高的城牆,不是容易奪下的目標。日軍亟欲奪取此城,遂投入強大兵力,加上國軍守土有責的決心,使這場戰事格外讓人震憾。

  當時,國軍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將軍率領一支僅有步槍、手榴彈、迫擊砲的疲憊部隊,面對數量優勢,又有大砲、戰車與飛機支援的日軍進攻,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苦守孤城5天,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砲火蹂躪,不讓其主力通過。這5天,正是湯恩伯軍團,由安徽、河南,趕赴台兒莊戰場所需的黃金時間,其貢獻不可謂不大。

  在滕縣與台兒莊保衛戰中,有兩位奉命「死守」城池的師長,一位是第31師師長池峰城,一位是第122師師長王銘章;雖前者「成功」,後者「成仁」,結果不同,但在抱持軍人誓死達成任務的氣節上,則完全相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永遠受後世子孫的景仰。


© 2021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