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平行關
- 地理形勢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區內山地起伏,標高概在1500公尺以上;因扼河北北部(古「幽燕之地」),通山西中、北部(古「河東地區」)之古道咽喉,遂成四戰之地,為明代「內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 作戰概況:民國26年(1937年)9月22日至30日
1937年9月14日大同失守後,第2戰區隨即沿內長城與滹沱河之線,配置兩道「持久抵抗」陣線,以固守太原要域。其後,雙方激戰於內長城之第一道防線的「關溝」迄「團城口」間,此即「平型關之戰」。本戰,第2戰區共投入11個軍、約15萬兵力(含中共第18集團軍約2萬人);日軍則約11萬餘人。

9月22日,日軍集中優勢兵火力,對當面國軍防線發起攻勢,國軍浴血抵抗,多次成功擊退日軍;迄28日夜,日軍由茹越口突破國軍內長城陣線,負責防守的34軍203旅旅長梁鑑堂將軍陣亡,全旅犧牲只剩3百多人。閻錫山司令長官為保存戰力,於是下達向滹沱河第二道陣線轉進之命令,集中兵力於忻口一線,準備次一階段作戰。第2戰區各部隊奉命後,於30日凌晨開始行動,「平型關之戰」遂告結束。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1937年9月25日,林彪的115師(欠588團、直屬團及騎兵營),在平型關附近打了一場5個半小時的伏擊戰鬥,殲滅了日軍數百人,本身也傷亡了4百多人;大陸為他們的參與戰鬥和犧牲生命,蓋了這樣一座雄偉的展覽館,來紀念他們,令人羨慕。大家要知道,像這樣規模的戰鬥,在8年抗戰之中,可以說數以千計,陣亡軍人也數以百萬計,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暴屍戰場,不要說享受不到這樣高規格的待遇,甚至連一個簡單葬身之地都沒有;想到這裡,我感到萬分沉痛。


國共對這場戰鬥,已沒什麼太大不同的表述,國民革命軍與蔣委員長,都曾肯定共軍在平型關的戰鬥表現。不過,平型關紀念館內的資料講,這場作戰是中共中央軍委會的命令,這個說法恐怕不對;一個軍隊,又受國府軍委會蔣委員長的指揮,又要聽中共中央軍委會毛澤東的命令。他們兩邊沒碰頭沒商量,怎麼可能同時指揮一場作戰。抗戰開始,國共本應合作,共同抗日,但在實際上的行動,並沒有真正的團結。




其次,在整個「平型關之戰」中,國軍打了8天,傷亡了4萬人,若能將國軍將士的英勇犧牲,也納入館內展示,才真正符合抗日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