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大同
- 地理形勢
山西簡稱「晉」,除一些河流沖積谷地與小平原外,餘皆是崎嶇山地與台地,因地勢可瞰制黃淮平原,自古即為北方的堡壘。其中,位在晉北的大同乃該省第二大城,古名平城,為北魏的都城,地處蒙古高原前緣,是通往晉南所必經,且為平綏、同蒲鐵路之交會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即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

- 作戰概況:民國26年(1937年)八月至九月十四日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即佔領我平津地區,準備以此為基地,一方面用以防備另一個強敵蘇俄,一方面兵分四路,進攻我華北地區。第一路:以4個半「師團」,沿平漢鐵路(北平到漢口)南下;第二路以1個半師團,沿津浦鐵路(天津至南京浦口)進攻;第三路:以3個「混成旅團」組成的派遣兵團,沿平綏鐵路(北平至包頭)西進;第四路:以1個師團(欠),由蔚縣、懷安方向,分沿恆山東西麓,入侵山西。日軍當時在華北的攻勢狀況,如圖2示意。

故就華北地略形勢而言,1937年8月日軍沿平綏路進攻晉北時,大同應是激戰之地,但因負責防禦天鎮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擅自撤退,致日軍於9月14日輕易佔領大同;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之後調整兵力部署,概沿內長城與滹沱河之線,配置兩道「持久抵抗」陣線,以固守太原要域,如圖3示意。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由於負責防禦天鎮(大同東)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擅自撤退,所以日軍才能輕易地佔領大同,李服膺之後雖被收押槍決,但已於事無補。由於大同沒有發生戰事,因此我們亦無戰場可看,乃乘車繞行城牆,感受古平城的雄偉,並參訪雲崗石窟。






抗戰的山西戰事,起於第61軍軍長李服膺棄守天鎮,如果李服膺能守住大同1個月,或戰死在大同,那他就和郝夢齡軍長一樣了不起了。兩人都是死,但前者卻死得輕如鴻毛,後者則重如泰山,所以做軍人要明生死、辨氣節。
李服膺是抗戰以來,第一個被處決的軍長,後世對此案閻錫山的裁決或有爭議,但都同之後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被槍決一樣,讓前線官兵更能貫徹命令。之後的「台兒莊大捷」,即為此等處置後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