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戰場行:台兒莊
- 地理形勢
台兒莊位在津浦、隴海鐵路與臨趙支線之交會點,且為大運河、高(密)徐(州)公路與台(兒莊)濰(縣)公路交會點,又是徐州的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天下第一莊」之稱(週邊地理形勢如圖1所示)。
當時華北、華中日軍分別位在津浦路南北兩段,意圖打通鐵路線會師。遂有進窺徐州之行動。而台兒莊位於徐州東北,加上戰略地位重要,可視為確保徐州的外圍要點。莊內建有堅固的磚石碉樓多處,利於防守,故為中日雙方反覆爭奪的激戰地點。

台兒莊因當時戰火與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後由棗莊市以兩年時間進行重建,於2010年5月1日,正式開城。除將古城舊貌恢復外,也將當年遺留彈孔之諸多建築妥善保存,並設立「台兒莊大戰遺址公園」,供後人憑弔。

- 作戰概況:民國廿七年(1938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九日
1937 年 12 月下旬,日本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占領青島,控制膠濟路;第10 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渡黃河;23日,山東省主席、兼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及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不戰而放棄濟南與泰山,使日軍得以長驅直入迄沂水至濟寧一線。與此同時,華中日軍以第13師團之一部沿津浦路北上至蚌埠,後為國軍阻於淮河以南之線。
3月17至18日,日軍第10師團先後占領滕縣、臨城、韓莊、棗莊與嶧縣,直指台兒莊,以確保台兒莊附近運河之線。我第2集團軍孫連仲部,以所轄第30軍(軍長田鎮南)第30師(師長池峰城)堅守莊內核心陣地,其餘各部負責確保莊外運河之線;另莊外之第20軍團湯恩伯部,先擊破日軍增援部隊,再對莊內日軍形成包圍,日軍於是不支退卻,形成抗戰當中第一次重要勝利,對鼓舞民心士氣助益極大。(圖3為台兒莊攻防經過示意;圖4為當時的新聞報導)


- 郝柏村重返戰場手記
2017年11月2日晚間,我們一行搭車抵達台兒莊古城。記得上次來台兒莊時,古城還未修復,一片殘破,現在不但恢復了舊觀,夜晚在燈光的襯托下,還變得光彩耀目,我感到十分驚奇。(圖5、6為台兒莊古城夜景)


次日清早,我們來到「台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參觀,在一群白鴿飛動覓食的小花園廣場旁,看見幾棟結構堅實的磚砌樓房,上面彈孔累累,留住了一些當年戰爭的痕跡。我告訴大家,在80年、100年前,要很富庶地方大戶人家,才蓋得出這樣的房子。

接著,我們又來到位於南門附近的「關帝廟」,這裡曾是當年奉命死守台兒莊古城的國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將軍之指揮所(如圖8、9),現仍保持原貌。我見到了桌上擺放的煤油「馬燈」,很有興趣,特別告訴大家,這是當時國軍和一般民間最普遍的照明工具,現在大家早就不用了。但我覺得指揮所內,光線太暗,對陪同參觀的台兒莊區區長,提出了改善建議。


出了關帝廟,看到旁邊的大運河,使我想到興建萬里長城的秦始皇與開鑿大運河的隋煬帝,他們對當時的軍事與經濟都有很大貢獻,卻也因役民過甚,耗費過鉅,反成了暴政,肇致王朝短命。今天中國大陸也有大建設,但帶來的是老百姓豐衣足食,從歷史角度上看,相當不容易。

參觀完「台兒莊古城」後,我們來到建築宏偉的「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入館參觀前,我們先到立於旁邊一片大草皮上的「台兒莊大戰無名英雄墓」,獻花默哀致敬。


登上高高的台階後,我們進了「台兒莊大戰紀念館」。館內展示豐富,和我前年來看的完全不一樣,我很滿意,可以打1百分。


不過,當我看到入口旁「大戰前的形勢」展示板上寫道:「...北平、天津、太原、上海等大中城市先後失陷,正面戰場的節節失利,使『失敗論』、『亡國論』的烏雲籠罩在中國上空。」讓我在誇獎展館「滿分」之餘,也嚴正地告訴館方人員,這是錯誤的說法。
這個展館本是紀念台兒莊的「勝利」,怎麼突然會跑出一個與主題完全不相干的「失敗論」來?而既有「失敗論」,又怎麼會有台兒莊的「勝利」?持這種「失敗論」、「亡國論」說法者,也只有投降日本的汪精衛,與棄守濟南的韓復榘,寥寥數人而已。再者,「淞滬會戰」後,日本人要和談,但蔣介石拒絕;如果蔣是一個持「失敗論」與「亡國論」的人,何不那時候就與日本人和談?又何必去打這場「台兒莊大戰」呢?

台兒莊除可代表當年國軍的抗敵意志外,她同時也是國軍內部大團結的象徵。因為「淞滬會戰」時,黃埔嫡系部隊幾乎全部投入,雖犧牲慘重,卻也震懾其他非黃埔嫡系部隊,一致奮勇殺敵。1937年12月,當華北日軍開始沿津浦鐵路南下的時候,當面參戰的主力,即為原西北軍馮玉祥所部的韓復榘與孫連仲,一共有12個師。其餘各省兵力為川軍9個師,東北軍4個師,桂軍5個師,粵軍1個師,和由江蘇保安團改編的1個師,沒有中央軍。其後,中央軍雖然陸續投入作戰,但兵力也只是非中央軍的4分之1而已。此際,非黃埔嫡系部隊,既乏黃埔嫡系部隊的協同與震懾,部分甚至持有保存實力,與日軍妥協的妄想,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韓復榘即為其中之一。韓公然違抗軍令,應守濟南卻不戰而退。1938年1月11日,韓在開封出席軍事委員會會議時,被蔣介石逮捕,押往漢口;同月24日,以軍法處決。

那時我剛自軍校畢業才4天,對這件事記得很清楚;很多人說蔣介石處決韓復榘是「挾怨報復」,但那不是事實。軍令如山,軍法無情;抗戰期間因違抗命令或作戰失職,被處決的軍長級以上戰場指揮官,還有在「太原會戰」中棄守大同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與在「長衡會戰」中守不住長沙的第4軍軍長張德能等人。韓復榘並非特例,但卻是階層最高,情節最嚴重者。
另一方面,處決韓復榘,也意在警告非黃埔嫡系部隊,軍隊屬於國家,不屬於私人,不可為了保存私人實力,而不抵抗敵人。此對堅定非黃埔嫡系部隊,不惜犧牲、奮勇殺敵的意志,有很大的影響與啟示作用。因此,「徐州會戰」一開始,雖然沒有黃埔嫡系部隊,但其他部隊看到韓復榘的下場,後來都能奉行統帥軍令,貫徹戰場軍紀。或許是韓復榘的死,喚起了所有非黃埔嫡系部隊,對捍衛國家的覺醒,與對軍法森嚴的認知,也算得上其對抗戰的「另類貢獻」。